报告显示,各大第三方支付机构开始扩展线下,如餐馆、超市、商场等,使其线下消费场景的业务得到增长。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总规模达9.31万亿元,同比增长57.3%。
【概念定义】
互联网+: 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运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域之中,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交易额规模:指定时间内,用户和商户通过移动支付实现的交易金额之和。
银联旗下公司:含银联商务、上海银联等相关公司。
二维码支付:基于账户体系,用户通过智能手机客户端扫拍二维码,实现与商家支付宝账户的支付结算。
NFC支付:线下进行,不需要移动网络,但需要POS收款机或自动售货机等设备的本地通讯,使用NFC射频通道实现。
二维码支付和NFC支付的区别:NFC不需要网络支持,但需要pos机等终端支持,成本较高;而二维码需要网络的支持。
一、第三方移动支付行业发展综述
1.1第三方移动支付行业定义及分类
1.1.1第三方移动支付行业定义
是指一些和国内外各大银行签约、并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保障的第三方独立机构提供的交易支持平台。以银行的支付结算功能为基础,基于无线通信技术(蓝牙/红外/NFC/RFID/移动互联网等)通过移动终端(手机/PAD/手环/手表等)实现的非语音方式的货币资金的转移及支付行为。移动支付将终端设备、网络、应用提供商以及金融机构相融合,为用户提供货币支付、信息查询以及缴费、购物、金融等服务业务。
1.1.2第三方移动支付行业分类
表格1:第三方移动支付类别划分
1.1.3移动支付主要商业模式
近年来,第三方移动支付在国内得到快速发展,无论是远程支付,还是近场支付都呈现出多样化的商业模式,远程支付商业模式已较为成熟,但是多数近场支付商业模式仍在探索阶段,目前国内呈现出以互联网公司的扫码支付和NFC支付两大体系,尚未完全走向稳定和成熟。
1.主流第三方移动支付商业模式概述
远程支付和近场支付虽然都借助手机/手表/手环介质完成支付交易,且出现了相互融合的端倪,但由于两者在技术实现方式、业务规则及参与方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其商业模式也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国内市场第三方远程支付商业模式现状
第三方支付机构主导的模式是一些具有实力的第三方经济体通过与不同的银行进行签约的方式提供交易平台,而整个交易也在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介入下责任明晰,分工明确。银行作为资金的供给方,保障资金的按时给付;运营商作为信息的传输渠道,向第三方机构以及银行发出指令;第三方平台则充当中介保障交易的顺利完成。这种商业模式在推广能力、技术研发能力、资金运作能力等方面,都要求平台运营商具有很高的行业号召力。主要的盈利方式是服务收益(接入费、服务费、交易佣金),还有就是沉淀资金的利息,另外就是具有了用户个人信息及交易记录,渗透到精准营销和征信领域。
2.国外及国内市场近场支付商业模式现状
从全球市场来看,根据品牌归属的不同,主流的近场支付商业模式主要分为以下三种:卡组织主导模式、移动运营商主导模式、手机操作系统平台主导模式,目前国内演变为互联网支付机构主导模式、银联旗下公司主导模式、移动运营商主导模式三大类。
♦ 互联网支付机构二维码模式
线下二维码支付打破了支付清算模式经典的卡组织、银行、商户、持卡人“四方关系”,影响到银联的分润, 形成线下收单线上化
用户通过手机客户端扫拍二维码,便可实现与商家的支付结算,目前二维码支付已广泛应用到餐饮、网购、电影、旅游、汽车等行业。
♦ 卡组织公司主导NFC模式
卡组织是近场支付的品牌运营方,银行卡账户作为主要的支付账户,以支付转接清算通道和线下POS受理网络为核心竞争力,面向用户,整合产业链的上下游相关资源,提供近场支付服务。
该模式主要参与方及其职责与传统银行卡交易模式基本一致,收益来源主要是特约商户提供的支付交易佣金,且该佣金的定价规则与传统的POS收单业务类似。分润也与传统的银行卡交易佣金分润方式类似,按照卡组织定义的分润规则,由商业银行、卡组织和收单机构进行分润。
该模式银联虽然很早就有推广,但发展缓慢,主要是由于其产业链过长,涉及手机厂商、芯片厂商、TSM平台商及系统集成方等,各方的诉求不同,难以形成合力,同时POS换代成本过高。今年银联成立了单独事业部并开展了一系列促销活动,近期银联联姻Apple Pay、Samsung Pay,无疑是想要联手银行、手机供应商,以NFC移动支付来对抗目前主流的支付宝、微信支付等二维码支付体系。
♦ 移动运营商主导模式
该模式中,移动运营商成为业务的品牌运营方,如日本的 NTTDoCoMo推出的ID,英国Orange推出的QuickTap等。在账户类型方面,一般有两类:一是银行卡账户,二是移动运营商自有的预付卡账户(非话费账户)。与卡组织主导模式情况类似,主要收益来源同样为特约商户提供的支付交易佣金,移动运营商、商业银行、卡组织、收单机构按照所协商的分润方式进行分润。此外,移动运营商还可通过出售NFC手机、出租SIM卡空间等方式获取收益。
对移动运营商而言,近场支付业务是一项具有较大发展潜力且粘性较强的增值业务,全球范围内大部分移动运营商均开展了此项业务,如日本NTTDoCoMo、KDDI、软银,韩国的 SKT,法国的Orange,英国沃达丰、O2、EverythingEverywhere,德国电信,西班牙Telefonica及国内的三大电信运营商等。但是,从市场发展来看,仅日本NTTDoCoMo的ID和韩国的SKT获得了较好的发展,其余的均处于试点或起步阶段。国内主要是因为NFC普及率低、用户习惯培养不足,发展也处于布局阶段。
目前国内的三大运营商分别推出了和包、沃支付、翼支付,主要业务为话费、流量等通讯业务的充值,另外还包括便利店、商场、公交、地铁等线下消费,随着Apple pay和Samsung Pay的进入,消费习惯的培养,运营商也将迎来高速发展。
♦ 手机操作系统平台主导模式
手机操作系统平台以其对手机操作系统的控制力为核心优势,切入近场支付领域,如GoogleWallet、微软的WalletHub等。该模式的账户类型也主要有两类:一是银行卡账户,二是手机操作系统平台的预付卡账户。收益来源和分润模式方面与美国ISIS等公司的模式类似,区别在于 GoogleWallet并不向发卡机构收取芯片空间的租赁费,也不从支付业务本身获取收益,仅从广告业务获取收益。
以谷歌为代表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平台商正利用其对手机操作系统的掌控,逐渐进入移动支付业务领域。虽然,GoogleWallet自2011年5月推 出以来发展并不顺利,用户规模较少、发卡机构仍仅花旗银行一家,但不可否认该模式对谷歌及传统的支付机构均较为有利,在共同推动近场支付业务发展的同时, 各参与方都按照原有的业务模式获取相应收益。
而谷歌在今年6月也推出了GoogleWallet的优化方案,其中重要的一项为简化发卡机构接入GoogleWallet的API接口流程,这将大大促进各发卡机构加入GoogleWallet平台,解决其合作发卡机构资源匮乏的问题,预计对GoogleWallet的快速发展将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
1.2第三方移动支付行业发展概况
1.2.1第三方移动支付行业发展历程与现状
图1:第三方移动支付发展历程
从2007年开始,移动支付由于其给用户所带来的便利性,一直处于业内关注的焦点,远程支付一直以来主要由互联网公司主导,如支付宝、财付通,但由于安全性等方面的原因,不少用户对手机上的支付非常谨慎,加上起步较晚,手机远程支付的用户规模不如PC上的用户规模那么庞大。
而现场支付则主要由运营商主导,但由于受到产业链不成熟、商业模式缺失、受理环境不完善、应用缺乏等诸多原因的影响,经过多年沉淀仍然发展缓慢。虽然在公交领域得到较广的应用,但由于公交行业属于半福利性质的行业,处于强势垄断地位,缺乏技术和业务的创新动力,在移动支付发展中以和运营商或互联网公司合作为主,属于从属的地位。直到2015年底,随着手机厂商配置NFC芯片,POS机的升级换代,NFC-SWP方案的统一,以及苹果、三星支付的进入,银联开始发力基于NFC的支付,拉开线下支付市场的争夺战序幕。
1.2.2第三方移动支付主要特征
表格2:第三方支付主要特征
第三方移动支付在快速发展中呈现出多元化的特性,加速行业创新;同时其红包的玩法,增加了社交性,并开创出基于红包的企业营销;另外,在原来支付仅仅作为通道或工具基础上,不断的叠加其金融场景业务,使其金融化的趋势明显。
1.2.3第三方移动支付产业链分析
图2: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产业链
第三方移动支付的产业链,一端连着用户,另一端连着商家。用户通过智能终端(手机/手表/手环),智能终端里头带有芯片和近距离通信支付功能,和支付平台连接。第三方支付机构既是通道又是平台,连接商家和用户,形成良性循环,近端支付通过二维码支付、声波支付、指纹等生物识别技术进行支付,其中软硬件开发商和系统集成商支撑,提供SIM卡、芯片、手机终端、智能POS机等;银行/银联、清算中心提供银行账户、支付清算等功能。
二、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产业运行环境分析
2.1第三方移动支付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2.1.1中国GDP总额及增长分析
图3:2011-2015年中国GDP总量及增长情况
♦ 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逆势上扬
2015年是中国宏观经济新常态步入新阶段的一年,是全面步入其艰难期的一年,也是中国宏观经济结构分化、微观变异、动荡加剧的一年。由于2015年第二季度中国“稳增长”政策的全面加码,在第四季度短期趋稳,在工业萧条的持续冲击下,第二产业回落幅度进一步加大,第三产业逆势上扬,增长较为强劲。2015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为5.9%,较2014年下降1.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速为8.2%,比2014年上升0.4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在各类农业政策的作用下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其增加值增速为4.0%。
♦ 结构调整,互联网消费快速发展
由投资、出口主导的需求结构在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显著提升。2015年,中国人在网上买了4万亿元人民币的商品,位居全球第一,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0.1万亿元,居世界第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接近60%;
2.1.2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分析
图4:2011-2015年中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底余额及增长率
在增长率中,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上升,城市居民消费水平下降,消费结构有少许改善
收入水平是影响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的关键因素,只有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才有充足的保障进行消费,才能拓宽消费领域,优化消费结构。受城乡天然禀赋差异影响,我国城乡居民的绝对收入存在明显差距。但近五年来,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增长率呈上升趋势,从2012年的12.6%到2015年的13.0%,而城市居民消费水平增长率从2012年的9.8%下降到2015年的7.6%,消费结构有少许改善。
2.2第三方移动支付行业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 牌照收紧,监管从严,呈现良性发展趋势
第三方支付机构在近年来的电商、互联网金融热潮下发展迅猛,部分投机资本的涌入,导致了良莠不齐的行业乱象,如:挪用客户资金、泄露客户资料等问题。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对支付行业的监管也变得更为细致和严格,北上广深今年停止支付牌照的发放,今年在全国也就发放了1张支付牌照,并在半年内注销了3家违法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支付业务许可证》。
随着《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的发布,建立了统一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市场准入制度和严格的监督管理机制。未来小规模的无牌公司,或是有牌滥用的公司将逐渐被治理。同时,第三方支付领域的垄断也在加强,这也意味着第三方支付行业会越来越规范,普通用户的权益会更加得到保障,第三方支付将呈现良性发展趋势。
♦ 跨境支付成为支付业务增长点
2015年1月20号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了《支付机构跨境外汇支付业务试点指导意见》,其中试点资格申请全面放开;单笔交易金额提升到5万美元;合作银行不再限制数量;对于单笔金额等值500美元(含)以下的跨境外汇支付业务可以汇总录入;在多方面适当放宽了监管要求,对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形成重大利好。
♦ 明确支付机构和银行的区别,个人业务受影响,通道业务迎来发展
2015年12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办法》强调支付机构应当遵循主要服务电子商务发展和为社会提供小额、快捷、便民小微支付服务的宗旨;有别于银行账户,是支付市场的补充者,与商业银行形成互助、互补的关系。 将个人支付账户分为三类,其中,Ⅰ类账户可以用于消费和转账,主要适用于客户小额、临时支付;Ⅱ类和Ⅲ类账户的实名验证强度相对较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范假名、匿名支付账户问题。对不同类别的账户,《办法》也分别规定了10万元、20万元的年累计限额和1000元、5000元的单日累计限额。二类和三类客户实名验证强度较高,需要经过多层交叉验证,提高了验证的复杂度。
2.3第三方移动支付行业社会环境分析
2.3.1第三方移动支付产业社会环境
♦ 银行卡的普及,信用卡逐渐被互联网信贷产品替代
截止2015年第3季度银行52.52亿张,借记卡在用发卡数量48.03亿张,同比增长11.42%,环比增长4.43%;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在用发卡数量共计4.49亿张,环比增长3.74%。全国人均持有银行卡3.85张。截至2015年上半年,工农中建交五大国有银行及兴业、平安等商业银行的信用卡累计发卡量达5.11亿张,新增发卡量4158.11万张,信用卡增速放缓,互联网信贷产品如京东白条、支付宝花呗以及各种互联网分期贷款、P2P等等,快速普及,其应用场景也在不断拓展,逐渐成为信用卡的替代品,分散了部分市场需求。
♦ 手机网民用户规模的快速提升
图5:2011-2015年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及增长率
随着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用户规模增加和4G/WIFI网络的建设,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得到高速发展,比达数据中心显示:截止到2015年12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是6.19亿,相比去年增长11.1%,移动支付应用作为移动互联网经济和消费的底层,也由此实现快速增长,如:京东618下单量超过1500万单,移动端订单量占比超过60%。阿里巴巴今年双11全天交易额突破912.17亿,其中移动端交易额626亿元,占比为68%。
2.3.2第三方移动支付产业发展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有效促进互联网金融发展
♦ 具有广泛客户基础的支付宝、财付通等第三方支付企业,衍生出不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很容易开展了互联网理财业务。此外,第三方支付企业通过利用虚拟账户记录买卖双方的支付行为,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如支付宝发布“电子对账单”就是对买方信息的记录,而对卖方,除了其营业执照、经营许可证、商品授权等静态信息,还有其在支付宝上产生的大量动态信息,包括各种交易情况和支付情况)。同时其与外部商户、外部机构互换得到大量数据,构建了其独有的信用支持体系,从而为互联网融资业务和征信奠定了基础。
(二)影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和信用中介角色
♦ 商业银行多项中间业务受到影响,但对盈利状况影响有限。第三方支付平台除了未拥有实体账户外,已建立相对独立、与银行功能类似的跨行结算账户体系,且手续费更低、操作更加便捷,其发展已经对银行的支付结算、银行卡、代理收付等多项中间业务形成了部分挤压。
♦ 银行存款来源受到影响,非备付金银行活期存款外流。目前,用户可以通过网上银行等多种渠道为第三方支付账户充值,导致银行活期储蓄的流动与流失,最终使得非备付金存管银行活期存款外流。一是活期储蓄转换为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客户备付金。依托第三方支付的信用中介功能,买卖方收付款时间差为第三方支付带来巨额已收代付的沉淀资金。二是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客户沉淀资金集中于备付金银行,即客户备付金会向少数几家银行集中。此外,随着第三方支付的高速发展,其业务逐步向代理基金和证券领域拓展,这将对定期存款形成分流和竞争。
♦ 银行信用中介角色受到冲击。快捷支付的发展使银行中介的角色进一步被边缘化。客户在绑定快捷支付之后,银行认证服务的界面与消费者支付的流程出现隔离,银行失去了在支付环节对客户信息的掌控,第一时间获取客户信息和交易数据的是第三方支付公司,通过衍生的投融资产品对银行业务形成冲击
2.4第三方移动支付行业技术环境分析
2.4.1第三方移动支付技术发展水平
♦ 手机支付安全性快速提升
安全技术的发展使针对移动支付的安全技术有了很大的提升,例如:用户可通过防火墙及病毒防范应用降低手机被木马侵入的风险,建立用户身份与手机号码的绑定关系确保对用户身份的认证;建立数字签名机制避免各实体拒绝承认交易而使运营商面临被欺骗的风险,同时现在基于云检测、云查杀,安全性更高。
♦ 二维码核心技术国内突破
二维码技术标准在全球范围的应用和推广,由于其成本低,应用于各个领域,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到来,应用的场景更加的广泛。以往都是学习国外的技术和采用国外的标准,但随着汉信码技术的发展成熟与国家标准的制定,我国二维码产业和应用发展有了自主知识产权二维码码制标准的支持,适合中国需求的二维码民族产业开始起步。除了汉信码之外,相继研发了紧密矩阵码(CM码)和网格矩阵码(GM码),提高了安全性,得到商用。
♦ 生物识别技术的快速发展
报告显示,各大第三方支付机构开始扩展线下,如餐馆、超市、商场等,使其线下消费场景的业务得到增长。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总规模达9.31万亿元,同比增长57.3%。
【概念定义】
互联网+: 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运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域之中,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交易额规模:指定时间内,用户和商户通过移动支付实现的交易金额之和。
银联旗下公司:含银联商务、上海银联等相关公司。
二维码支付:基于账户体系,用户通过智能手机客户端扫拍二维码,实现与商家支付宝账户的支付结算。
NFC支付:线下进行,不需要移动网络,但需要POS收款机或自动售货机等设备的本地通讯,使用NFC射频通道实现。
二维码支付和NFC支付的区别:NFC不需要网络支持,但需要pos机等终端支持,成本较高;而二维码需要网络的支持。
一、第三方移动支付行业发展综述
1.1第三方移动支付行业定义及分类
1.1.1第三方移动支付行业定义
是指一些和国内外各大银行签约、并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保障的第三方独立机构提供的交易支持平台。以银行的支付结算功能为基础,基于无线通信技术(蓝牙/红外/NFC/RFID/移动互联网等)通过移动终端(手机/PAD/手环/手表等)实现的非语音方式的货币资金的转移及支付行为。移动支付将终端设备、网络、应用提供商以及金融机构相融合,为用户提供货币支付、信息查询以及缴费、购物、金融等服务业务。
1.1.2第三方移动支付行业分类
表格1:第三方移动支付类别划分
1.1.3移动支付主要商业模式
近年来,第三方移动支付在国内得到快速发展,无论是远程支付,还是近场支付都呈现出多样化的商业模式,远程支付商业模式已较为成熟,但是多数近场支付商业模式仍在探索阶段,目前国内呈现出以互联网公司的扫码支付和NFC支付两大体系,尚未完全走向稳定和成熟。
1.主流第三方移动支付商业模式概述
远程支付和近场支付虽然都借助手机/手表/手环介质完成支付交易,且出现了相互融合的端倪,但由于两者在技术实现方式、业务规则及参与方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其商业模式也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国内市场第三方远程支付商业模式现状
第三方支付机构主导的模式是一些具有实力的第三方经济体通过与不同的银行进行签约的方式提供交易平台,而整个交易也在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介入下责任明晰,分工明确。银行作为资金的供给方,保障资金的按时给付;运营商作为信息的传输渠道,向第三方机构以及银行发出指令;第三方平台则充当中介保障交易的顺利完成。这种商业模式在推广能力、技术研发能力、资金运作能力等方面,都要求平台运营商具有很高的行业号召力。主要的盈利方式是服务收益(接入费、服务费、交易佣金),还有就是沉淀资金的利息,另外就是具有了用户个人信息及交易记录,渗透到精准营销和征信领域。
2.国外及国内市场近场支付商业模式现状
从全球市场来看,根据品牌归属的不同,主流的近场支付商业模式主要分为以下三种:卡组织主导模式、移动运营商主导模式、手机操作系统平台主导模式,目前国内演变为互联网支付机构主导模式、银联旗下公司主导模式、移动运营商主导模式三大类。
♦ 互联网支付机构二维码模式
线下二维码支付打破了支付清算模式经典的卡组织、银行、商户、持卡人“四方关系”,影响到银联的分润, 形成线下收单线上化
用户通过手机客户端扫拍二维码,便可实现与商家的支付结算,目前二维码支付已广泛应用到餐饮、网购、电影、旅游、汽车等行业。
♦ 卡组织公司主导NFC模式
卡组织是近场支付的品牌运营方,银行卡账户作为主要的支付账户,以支付转接清算通道和线下POS受理网络为核心竞争力,面向用户,整合产业链的上下游相关资源,提供近场支付服务。
该模式主要参与方及其职责与传统银行卡交易模式基本一致,收益来源主要是特约商户提供的支付交易佣金,且该佣金的定价规则与传统的POS收单业务类似。分润也与传统的银行卡交易佣金分润方式类似,按照卡组织定义的分润规则,由商业银行、卡组织和收单机构进行分润。
该模式银联虽然很早就有推广,但发展缓慢,主要是由于其产业链过长,涉及手机厂商、芯片厂商、TSM平台商及系统集成方等,各方的诉求不同,难以形成合力,同时POS换代成本过高。今年银联成立了单独事业部并开展了一系列促销活动,近期银联联姻Apple Pay、Samsung Pay,无疑是想要联手银行、手机供应商,以NFC移动支付来对抗目前主流的支付宝、微信支付等二维码支付体系。
♦ 移动运营商主导模式
该模式中,移动运营商成为业务的品牌运营方,如日本的 NTTDoCoMo推出的ID,英国Orange推出的QuickTap等。在账户类型方面,一般有两类:一是银行卡账户,二是移动运营商自有的预付卡账户(非话费账户)。与卡组织主导模式情况类似,主要收益来源同样为特约商户提供的支付交易佣金,移动运营商、商业银行、卡组织、收单机构按照所协商的分润方式进行分润。此外,移动运营商还可通过出售NFC手机、出租SIM卡空间等方式获取收益。
对移动运营商而言,近场支付业务是一项具有较大发展潜力且粘性较强的增值业务,全球范围内大部分移动运营商均开展了此项业务,如日本NTTDoCoMo、KDDI、软银,韩国的 SKT,法国的Orange,英国沃达丰、O2、EverythingEverywhere,德国电信,西班牙Telefonica及国内的三大电信运营商等。但是,从市场发展来看,仅日本NTTDoCoMo的ID和韩国的SKT获得了较好的发展,其余的均处于试点或起步阶段。国内主要是因为NFC普及率低、用户习惯培养不足,发展也处于布局阶段。
目前国内的三大运营商分别推出了和包、沃支付、翼支付,主要业务为话费、流量等通讯业务的充值,另外还包括便利店、商场、公交、地铁等线下消费,随着Apple pay和Samsung Pay的进入,消费习惯的培养,运营商也将迎来高速发展。
♦ 手机操作系统平台主导模式
手机操作系统平台以其对手机操作系统的控制力为核心优势,切入近场支付领域,如GoogleWallet、微软的WalletHub等。该模式的账户类型也主要有两类:一是银行卡账户,二是手机操作系统平台的预付卡账户。收益来源和分润模式方面与美国ISIS等公司的模式类似,区别在于 GoogleWallet并不向发卡机构收取芯片空间的租赁费,也不从支付业务本身获取收益,仅从广告业务获取收益。
以谷歌为代表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平台商正利用其对手机操作系统的掌控,逐渐进入移动支付业务领域。虽然,GoogleWallet自2011年5月推 出以来发展并不顺利,用户规模较少、发卡机构仍仅花旗银行一家,但不可否认该模式对谷歌及传统的支付机构均较为有利,在共同推动近场支付业务发展的同时, 各参与方都按照原有的业务模式获取相应收益。
而谷歌在今年6月也推出了GoogleWallet的优化方案,其中重要的一项为简化发卡机构接入GoogleWallet的API接口流程,这将大大促进各发卡机构加入GoogleWallet平台,解决其合作发卡机构资源匮乏的问题,预计对GoogleWallet的快速发展将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
1.2第三方移动支付行业发展概况
1.2.1第三方移动支付行业发展历程与现状
图1:第三方移动支付发展历程
从2007年开始,移动支付由于其给用户所带来的便利性,一直处于业内关注的焦点,远程支付一直以来主要由互联网公司主导,如支付宝、财付通,但由于安全性等方面的原因,不少用户对手机上的支付非常谨慎,加上起步较晚,手机远程支付的用户规模不如PC上的用户规模那么庞大。
而现场支付则主要由运营商主导,但由于受到产业链不成熟、商业模式缺失、受理环境不完善、应用缺乏等诸多原因的影响,经过多年沉淀仍然发展缓慢。虽然在公交领域得到较广的应用,但由于公交行业属于半福利性质的行业,处于强势垄断地位,缺乏技术和业务的创新动力,在移动支付发展中以和运营商或互联网公司合作为主,属于从属的地位。直到2015年底,随着手机厂商配置NFC芯片,POS机的升级换代,NFC-SWP方案的统一,以及苹果、三星支付的进入,银联开始发力基于NFC的支付,拉开线下支付市场的争夺战序幕。
1.2.2第三方移动支付主要特征
表格2:第三方支付主要特征
第三方移动支付在快速发展中呈现出多元化的特性,加速行业创新;同时其红包的玩法,增加了社交性,并开创出基于红包的企业营销;另外,在原来支付仅仅作为通道或工具基础上,不断的叠加其金融场景业务,使其金融化的趋势明显。
1.2.3第三方移动支付产业链分析
图2: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产业链
第三方移动支付的产业链,一端连着用户,另一端连着商家。用户通过智能终端(手机/手表/手环),智能终端里头带有芯片和近距离通信支付功能,和支付平台连接。第三方支付机构既是通道又是平台,连接商家和用户,形成良性循环,近端支付通过二维码支付、声波支付、指纹等生物识别技术进行支付,其中软硬件开发商和系统集成商支撑,提供SIM卡、芯片、手机终端、智能POS机等;银行/银联、清算中心提供银行账户、支付清算等功能。
二、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产业运行环境分析
2.1第三方移动支付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2.1.1中国GDP总额及增长分析
图3:2011-2015年中国GDP总量及增长情况
♦ 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逆势上扬
2015年是中国宏观经济新常态步入新阶段的一年,是全面步入其艰难期的一年,也是中国宏观经济结构分化、微观变异、动荡加剧的一年。由于2015年第二季度中国“稳增长”政策的全面加码,在第四季度短期趋稳,在工业萧条的持续冲击下,第二产业回落幅度进一步加大,第三产业逆势上扬,增长较为强劲。2015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为5.9%,较2014年下降1.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速为8.2%,比2014年上升0.4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在各类农业政策的作用下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其增加值增速为4.0%。
♦ 结构调整,互联网消费快速发展
由投资、出口主导的需求结构在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显著提升。2015年,中国人在网上买了4万亿元人民币的商品,位居全球第一,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0.1万亿元,居世界第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接近60%;
2.1.2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分析
图4:2011-2015年中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底余额及增长率
在增长率中,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上升,城市居民消费水平下降,消费结构有少许改善
收入水平是影响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的关键因素,只有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才有充足的保障进行消费,才能拓宽消费领域,优化消费结构。受城乡天然禀赋差异影响,我国城乡居民的绝对收入存在明显差距。但近五年来,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增长率呈上升趋势,从2012年的12.6%到2015年的13.0%,而城市居民消费水平增长率从2012年的9.8%下降到2015年的7.6%,消费结构有少许改善。
2.2第三方移动支付行业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 牌照收紧,监管从严,呈现良性发展趋势
第三方支付机构在近年来的电商、互联网金融热潮下发展迅猛,部分投机资本的涌入,导致了良莠不齐的行业乱象,如:挪用客户资金、泄露客户资料等问题。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对支付行业的监管也变得更为细致和严格,北上广深今年停止支付牌照的发放,今年在全国也就发放了1张支付牌照,并在半年内注销了3家违法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支付业务许可证》。
随着《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的发布,建立了统一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市场准入制度和严格的监督管理机制。未来小规模的无牌公司,或是有牌滥用的公司将逐渐被治理。同时,第三方支付领域的垄断也在加强,这也意味着第三方支付行业会越来越规范,普通用户的权益会更加得到保障,第三方支付将呈现良性发展趋势。
♦ 跨境支付成为支付业务增长点
2015年1月20号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了《支付机构跨境外汇支付业务试点指导意见》,其中试点资格申请全面放开;单笔交易金额提升到5万美元;合作银行不再限制数量;对于单笔金额等值500美元(含)以下的跨境外汇支付业务可以汇总录入;在多方面适当放宽了监管要求,对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形成重大利好。
♦ 明确支付机构和银行的区别,个人业务受影响,通道业务迎来发展
2015年12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办法》强调支付机构应当遵循主要服务电子商务发展和为社会提供小额、快捷、便民小微支付服务的宗旨;有别于银行账户,是支付市场的补充者,与商业银行形成互助、互补的关系。 将个人支付账户分为三类,其中,Ⅰ类账户可以用于消费和转账,主要适用于客户小额、临时支付;Ⅱ类和Ⅲ类账户的实名验证强度相对较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范假名、匿名支付账户问题。对不同类别的账户,《办法》也分别规定了10万元、20万元的年累计限额和1000元、5000元的单日累计限额。二类和三类客户实名验证强度较高,需要经过多层交叉验证,提高了验证的复杂度。
2.3第三方移动支付行业社会环境分析
2.3.1第三方移动支付产业社会环境
♦ 银行卡的普及,信用卡逐渐被互联网信贷产品替代
截止2015年第3季度银行52.52亿张,借记卡在用发卡数量48.03亿张,同比增长11.42%,环比增长4.43%;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在用发卡数量共计4.49亿张,环比增长3.74%。全国人均持有银行卡3.85张。截至2015年上半年,工农中建交五大国有银行及兴业、平安等商业银行的信用卡累计发卡量达5.11亿张,新增发卡量4158.11万张,信用卡增速放缓,互联网信贷产品如京东白条、支付宝花呗以及各种互联网分期贷款、P2P等等,快速普及,其应用场景也在不断拓展,逐渐成为信用卡的替代品,分散了部分市场需求。
♦ 手机网民用户规模的快速提升
图5:2011-2015年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及增长率
随着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用户规模增加和4G/WIFI网络的建设,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得到高速发展,比达数据中心显示:截止到2015年12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是6.19亿,相比去年增长11.1%,移动支付应用作为移动互联网经济和消费的底层,也由此实现快速增长,如:京东618下单量超过1500万单,移动端订单量占比超过60%。阿里巴巴今年双11全天交易额突破912.17亿,其中移动端交易额626亿元,占比为68%。
2.3.2第三方移动支付产业发展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有效促进互联网金融发展
♦ 具有广泛客户基础的支付宝、财付通等第三方支付企业,衍生出不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很容易开展了互联网理财业务。此外,第三方支付企业通过利用虚拟账户记录买卖双方的支付行为,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如支付宝发布“电子对账单”就是对买方信息的记录,而对卖方,除了其营业执照、经营许可证、商品授权等静态信息,还有其在支付宝上产生的大量动态信息,包括各种交易情况和支付情况)。同时其与外部商户、外部机构互换得到大量数据,构建了其独有的信用支持体系,从而为互联网融资业务和征信奠定了基础。
(二)影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和信用中介角色
♦ 商业银行多项中间业务受到影响,但对盈利状况影响有限。第三方支付平台除了未拥有实体账户外,已建立相对独立、与银行功能类似的跨行结算账户体系,且手续费更低、操作更加便捷,其发展已经对银行的支付结算、银行卡、代理收付等多项中间业务形成了部分挤压。
♦ 银行存款来源受到影响,非备付金银行活期存款外流。目前,用户可以通过网上银行等多种渠道为第三方支付账户充值,导致银行活期储蓄的流动与流失,最终使得非备付金存管银行活期存款外流。一是活期储蓄转换为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客户备付金。依托第三方支付的信用中介功能,买卖方收付款时间差为第三方支付带来巨额已收代付的沉淀资金。二是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客户沉淀资金集中于备付金银行,即客户备付金会向少数几家银行集中。此外,随着第三方支付的高速发展,其业务逐步向代理基金和证券领域拓展,这将对定期存款形成分流和竞争。
♦ 银行信用中介角色受到冲击。快捷支付的发展使银行中介的角色进一步被边缘化。客户在绑定快捷支付之后,银行认证服务的界面与消费者支付的流程出现隔离,银行失去了在支付环节对客户信息的掌控,第一时间获取客户信息和交易数据的是第三方支付公司,通过衍生的投融资产品对银行业务形成冲击
2.4第三方移动支付行业技术环境分析
2.4.1第三方移动支付技术发展水平
♦ 手机支付安全性快速提升
安全技术的发展使针对移动支付的安全技术有了很大的提升,例如:用户可通过防火墙及病毒防范应用降低手机被木马侵入的风险,建立用户身份与手机号码的绑定关系确保对用户身份的认证;建立数字签名机制避免各实体拒绝承认交易而使运营商面临被欺骗的风险,同时现在基于云检测、云查杀,安全性更高。
♦ 二维码核心技术国内突破
二维码技术标准在全球范围的应用和推广,由于其成本低,应用于各个领域,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到来,应用的场景更加的广泛。以往都是学习国外的技术和采用国外的标准,但随着汉信码技术的发展成熟与国家标准的制定,我国二维码产业和应用发展有了自主知识产权二维码码制标准的支持,适合中国需求的二维码民族产业开始起步。除了汉信码之外,相继研发了紧密矩阵码(CM码)和网格矩阵码(GM码),提高了安全性,得到商用。
♦ 生物识别技术的快速发展